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PG电子香港故事丨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PG电子  新华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张涵墀 张雅诗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有什么联系?带给今天的港人什么启示?“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自去年8月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展,至今备受关注。“南海一号”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感知丝路精神的脉搏。   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商船,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此次展览中,包括盛装美酒的“广东罐”等在内的255项展品,揭示了香港在海上丝路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广东罐”关联“明星船”   “南海一号”展览展期约半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如何运用香港相关的展品衬托“南海一号”这艘“明星船”,是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和同事们的重要任务。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接受记者采访(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作为策展团队主力成员,李晓慧是第一次参与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展览。她在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的香港考古资料系统里反复查找,发现香港九龙城宋皇台圣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上与酒器、美酒相关的印文,同“南海一号”出土的“广东罐”十分相似。   “看到这些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兴奋,它们是有关联的。”李晓慧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说明香港曾经是海上丝路的中转站之一。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广东罐”是指唐宋以来海上贸易使用的储物罐,产地集中在华南,在东南亚、东亚乃至非洲等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香港位处沿海地区,不时有“广东罐”残片出土。   据导览介绍,秦汉以降,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及澳门等地为中转站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逐渐成型。策展者以“广东罐”作为亮点,加上香港不同考古遗址、尤以圣山遗址出土居多的同类酱釉“广东罐”残片,反映香港自宋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在对外贸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说,这个展览可以提供新的角度,研究展示海上贸易的历史、与海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感受粤港澳三地的同宗同源和文化相通。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宋代青黄釉龙纹六系罐(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多元化模式提升展览吸引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既有本地居民,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都饶有兴致地在玻璃展柜前仔细打量,聆听导赏员讲解。不少人对“古代海关”广州市舶司的建立,乃至十多年前有关方面如何解决层层难题将船体打捞出水,都十分感兴趣。   展览在港展出的文物,包括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枝梅纹花口碗、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折腰花口碟等。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镶宝石空心金镯(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参与筹备此次展览的专家们仔细观察文物上面细密的纹路,思考将哪一面展出给观众。曾举办过“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南越王博物院给予香港策展团队很多宝贵建议。   “大的罐子我拿不动,但是小的陶片我可以拿在手上。”谈到文物的运输过程,李晓慧微笑着摊开手掌,“就好像把历史的一部分放在手里。”她描述着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手里还拿着那些陶片。   从考古学专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李晓慧认为,实地参观文物有助培养公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考古的兴趣,让历史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是香港文物探知馆办展的宗旨。此次“南海一号”展览从构思策划到场地布置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是“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展出的金单顶链犀角形锥筒饰项链(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在展厅里,除了关于展品的详细文字介绍,策展者还设计了几本“航海日志”,模拟船员点算动物、美酒、咸鸭蛋等随行物资的口吻,讲述当时船员的工作生活;多媒体互动装置则以电子时间轴的方式介绍如何通过文物锁定沉船时间——据考古专家推断,“南海一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或不久以后,在广东往南海的航道上沉没。   文物刻字助揭谜团   尽管十多年间考古工作不断进行,“南海一号”依然有诸多未解之谜,沉船原因、航行目的地、文物具体数量等还只是推测。“谜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吗?”李晓慧说,有猜测的空间,才有让人继续探索的欲望。   展柜里,2018年出土的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底部刻有“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字样。李晓慧指着这件文物,向记者示范如何寻找揭开谜团的线索。她说,“癸卯岁次”就是这件文物的生产日期,证明它在癸卯年被生产出来,带到了商舶上等待交易。   香港文物探知馆一级助理馆长李晓慧在讲解“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上的展品(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铎摄   与德化窑青白釉墨书双系罐同年出土的南海窑酱釉印文四系罐,上面刻有“淳熙十年”字样。两者在时间上相互佐证,确定了“南海一号”的沉船时间为1183年或不久以后,为后续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小罐子,锁定了‘南海一号’最后的出航时间。”李晓慧边说边介绍展厅里的文物。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并面向公众开放讲座和工作坊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大家认识到:无论是昔日的海上丝路,还是今天的全球贸易,香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览主办方希望为观众再现“沧海云帆,贸迁有无”的历史,以及湾区人民千年来探索海洋的勇气。作为香港青年,李晓慧始终相信,探古知今,在时代浪潮中,丝路精神必将激励港人驶向更辽阔的海域。
22 2025-01

PG电子“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在法兰克福开展

PG电子  新华社法兰克福1月15日电(记者胡尊元 单玮怡)“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德国分展15日在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开幕。   本次摄影展以“为祖国传神写照、为时代放歌抒怀、为人民画像立传”为主题,精选了50余幅珍贵的历史经典照片,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照片生动诠释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部分影像资料更是首次对外公开。   本次分展由新华通讯社主办,新华社柏林分社、太仓市高新区承办,展览将持续一周。
20 2025-01

PG电子岁末嘉时,各地“年”味浓消费旺

PG电子  腊八已至,年味渐浓。随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临近,街头巷尾都换上了新年限定“皮肤”,喜庆的红色随处可见。各类年货市集纷纷开启,市场、商超也越来越热闹。人们开始采购年货,为欢度春节和走亲访友做起准备。各地非遗民俗展演轮番上阵,年货市集的吆喝声通过电商直播传递至全国各处。传统与新潮交织,线上与线下融合,火热的年货经济透着浓浓的年味儿,展现出年末消费市场的强劲脉动。   逛市集:让烟火气更旺   适逢周末,上海长宁区的上海农业展览馆内人头攒动。被红色的灯笼、中国结点缀得喜庆非凡的土特产摊位前,围满了前来选购年货的市民。“这里的东西种类太齐全了,马上过年了,得多备点儿年货。”上海市民冯女士拎着刚买到的一大袋黑猪肉对记者说,“这才逛了一会儿,我的小推车已经装不下啦!”   1月3日至6日,由上海市供销合作社主办的上海新春大联展供销市集活动在上海农展馆举行。本届新春大联展的参展商品千余个,其中“两品一标”产品达322个。不仅有“邵万生”糟醉食品、鼎丰腐乳、“培丽”酱菜等老字号食品,外省市展团也请来了“当家花旦”。福建三明、安徽六安两地24家企业带来了百余种特色农产品,三明的永安笋干、淮土茶油、将乐红糖,六安的霍山石斛、霍邱麻黄鸡、皖西白鹅等土特产纷纷亮相。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等地,也在现场设有31个展位,带来野生菌酱、火腿、牦牛肉、海参干等特色农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喜爱。   赶大集,品美食,享年味。临近年关,各地“年货大集”火热开市,进社区、进企业,线上线下销售火爆,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点旺了城市的“烟火气”。   临近春节,在浙江嘉兴经开区城南街道,热闹的年货共富集市开进各个社区,方便居民在家门口置办年货。在非遗传统美食传承区,嘉兴非遗美食北丽桥酱鸭、新塍特色传统糕点、海棠糕等产品吸引居民驻足品尝、购买。在今年的共富集市上,城南街道还携手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特别设立绥化北林农产品展示区。“北林香米”、品类繁多的杂粮以及特色鲜明的各类北林特产,刚摆上摊位就受到居民热捧。   “年货共富集市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更贴心的消费服务;另一方面,持续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城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年货共富集市将一直持续到小年夜,并将陆续走进街道10个社区,“让居民就近便捷消费、放心消费”。   各地年货市集商品琳琅满目,来自五湖四海的土特产不仅承载着舌尖上的记忆,更凝结着浓浓的“乡愁”,总有一款能够让你回想起家乡的味道。据某社交平台热搜数据显示,“土特产带火年货经济”近日登上热榜,关注度超1075.6万人。业内专家认为,人们在选购年货时,已不仅仅限于糖果、坚果、酒水等传统食品,而是更倾向于选择来自家乡的土特产,这体现了消费者对地方特色食品的热情与需求不断升温,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家乡味道的情感依赖。   促购销:让文化味更浓   “来这里好像过年了一样!”带着放寒假的孩子前来中国工艺美术馆玩的李女士一进门,就被眼前的花灯和剪纸吸引住了。“我们今天体验了很多民俗玩法,像拓版年画、花馍面塑,宝贝玩得不亦乐乎,我也跟着一起动手,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过年。”临走时,见孩子对年会集市上的点翠首饰感兴趣,李女士还挑选了一件给孩子当作新年礼物。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一层,“过年——春节主题展”已火热开启,展馆参观预约一票难求。展厅中心,巧夺天工的浙江乐清首饰龙灯吸睛无数,花灯长廊、年画长廊、舞狮展区也人气爆棚。“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新春’和‘非遗’的完美结合,游客们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年味儿。”北京大学生何锐说。   2024年12月,我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将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成为春节消费市场的一个关键词。   活灵活现的合阳提线木偶戏、变幻多端的华山戏法、质朴深情的陕北说书……陕西省文化馆里,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正轮番上演。舞台四周,非遗年货集市汇集了各具特色的摊位,市民游客穿梭其间,叫卖声、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1月7日晚,“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主场活动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拉开帷幕,标志着“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今年春节期间,陕西将推出“观—非遗盛会”“游—非遗线路”“赏—非遗演艺”“购—非遗好物”四大系列共千余项活动,创造新场景、新玩法,还将发放5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发布75项非遗促消费措施,在营造浓郁年味中释放消费潜力。   近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供销合作社举办了第七届“冬至大过年”农产品展销会。展会在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醒狮表演中拉开序幕,各个摊位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现场还设有地方特色美食、8项非遗文化体验和冬至主题活动等特色摊位,让市民游客在享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各类非遗文化活动与年货市场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例如在古街举办非遗年货节,消费者不仅能购买到传统美食如糖画、面人等,还能现场观看制作过程,参与互动体验。这种集购物、娱乐、文化学习于一体的消费场景,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激发了他们对非遗年货的兴趣与购买欲望,从而拓宽了年货消费市场。   云直播:让互动性更足   2024年12月31日,在宁夏银川新华百货中厅,为期两个月的2025迎新春促消费暨宁夏网上年货促销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由上百家小吃、土特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等摊点铺陈的“年货一条街”前客流如织,线上线下商贸企业、电商企业和平台等,集合推送各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年货礼品,给市民群众带来一场年货盛宴。   活动期间,中国邮政等各大平台推出网上预订年夜饭、特惠抢购年货、快递24小时不打烊等系列服务;各大商贸企业围绕百货购物、餐饮娱乐、文旅年货等热门消费领域,组织开展多场年货促销专场直播,上线消费满减、折扣让利、平台补贴、银商合作让利等优惠活动,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这场年货节有助于激发全区市场消费活力,让消费者得实惠,让商家增效益,为消费添动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消费氛围。”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1月7日,“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正式启动。这既是商务部今年首场线上重点活动,也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场全国性网络促消费活动,将持续到2月5日。   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与往届相比,本届年货节首次采用“3+N”形式,即以“2025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仪式、“丝路电商过大年”活动、中国(广西)-东盟网上年货节3场重点活动为主线,联动各地、各平台,围绕春节餐饮购物、文娱旅游等消费热点,举办更多更具特色的消费活动,共同迎接蛇年新春。   各地各平台系列配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围绕品质焕新,福建、河南等地推出“全闽乐购”“豫货通天下”等专场活动;围绕数字服务,电商平台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推出“冬日环游记”“中国年味之旅”等活动;围绕全球好物,北京、青岛等地开展“跨境优品”“上合云品 好品山东”等活动……   “线上线下零售的深度融合使得消费体验全面升级。”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指出,各大电商平台应积极关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趋势,创新电商直播形式,持续优化物流体验,提供送货上门、送装一体等个性化年货服务。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近年来,商务部发挥电子商务联通生产消费、线上线下、城市乡村、国内国外的特色优势,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等系列网络促消费活动,为激发消费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重要贡献。2025年将从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际联动、商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三方面发力,为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贡献力量。(董蓓)
20 2025-01

PG电子汉代王侯羊城“聚首” 200余件文物解读海昏侯的一生

PG电子  新华社广州1月15日电(记者 邓瑞璇)“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展1月15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这是海昏侯相关展览首次在广州展出,将持续至2025年4月15日。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主办,分为“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部分,通过127套210件出土文物,解读海昏侯刘贺的一生。   展览展出的褭蹏金。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展出多件刘贺墓中的麟趾金和褭蹏金,从中可窥见西汉鼎盛的态势,以及刘贺富足的少年生活。此外,展出的孔子像漆衣镜、竹简、熏香用具、棋琴器具等,为观众呈现出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多元的宗室贵胄形象。   展览展出的雁鱼青铜釭灯。主办方供图   自2015年开始,南越王博物院先后推出“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等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从汉代王侯相关考古发现入手,展现不同地区汉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此次展览也是其中之一,为呈现汉代列侯的故事补足了一片重要的拼图。   策展成员、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工作人员金子灵介绍,海昏侯与南越王相关考古发现,从遗址保存情况到出土的礼器、兵器、生活用器,既各有千秋,又有着诸多共通,反映出南越国既保留岭南地方特色,又积极向中原汉文化靠拢。通过该系列展览,南越王博物院期待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解读西汉南越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探寻岭南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20 2025-01

最新动态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4 PG电子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赣ICP备1700819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